一生要强的东亚人,却鸡不出有竞争力的娃?
5月,全国各地的幼儿园、小学开始陆续进入招生报名阶段。
受2016年出台的“二孩政策” 影响,今年入学的2023级小学生会比往届多出不少。
这让原本想要“躺平”的家长在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下,陷入了“鸡不鸡娃?如何鸡娃?”的焦虑。
躺平还是鸡娃,你怎么选?/微博@无敌伍胖子
尤其对中产家庭来说,他们永远都会有一种自家孩子会落后于人的不安和焦虑。
“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”的父母们恨不得从孩子还未出生就开始灌输知识,希望他们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,有机会跻身新精英阶层。
一生要强的东亚人,连投胎都没有Gap Year。/《重启人生》
放眼世界,尽管在“鸡娃”全球化的环境下,站在世界舞台上发光的亚洲面孔越来越多,但和欧美相比起来,依旧是少数。
为什么一生要强的东亚人,却鸡不出有竞争力的娃?如何才能让娃在高压环境下胜出?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“起跑线”的选择
还记得小时候受到的对欧美教育理念的宣传都是“快乐教育”,好像他们从不学习,一天到晚就是玩。
所以显得我们从小为了考试而学习的“应试教育”灰暗而苦涩。
但事实并不是这样。
赫伯特·斯宾塞在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》里阐述过“快乐教育的精髓”: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,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。
这和单纯地玩乐不同,斯宾塞在抚养自己小侄子的过程中,尝试了非常多的方式教他阅读、认字和思考,鼓励他接触音乐、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。
让孩子在早期教育阶段,不被禁锢在书桌前也能得到成长和收获知识。
也就是说,欧美人也卷,他们卷起来,不比我们弱,只是大家卷的赛道不同。
没有一个中产父母可以逃离育儿焦虑。/豆瓣@王食欲
欧美的“快乐教育”是基于“精英教育”的底色衍生出来的,让中产家庭培养孩子进入更高或维持现有阶层的教育方式。
大学对他们来说是富人的教育,成绩只是考察的一部分,社会实践、素质教育才是更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希拉里·弗里德曼在《一激到底: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》里提到的竞争性资本,这会体现出学生的家庭实力和父母的能力。
而我们的教育模式,一方面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,习惯于用考试去评价教育,甚至将考试与社会成就挂钩;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、有学上。
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去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.5%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.6%,普通、职业本专科在校人数为3659.4万,在学研究生365.4万。
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,考试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方式。
自2018年以来,本专科、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均平稳上升。/《2022年国民经济社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
但无论在哪里,父母都认为“大学教育极为重要,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社会阶层的归属”。
就像弗里德曼说的:“父母对于孩子获取文凭的需求驱动了整个家庭向竞赛投入大量时间,在他们的心目中,这是进入中产阶级上层和随之而来的‘美好生活’的必要且充分条件”。
由于升学的考察制度不同,欧美和东亚的父母在孩子的“起跑线”选择上有了不同,也因此培养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。
带有竞技性质的课外兴趣班注重对孩子主动、外向性格的塑造,他们乐于展现自己的想法。
而以课业补习为主的培训课程则更容易培养出被动、内向性格的孩子,因为只有成绩才是硬标准。
只要孩子未来能过得和现在一样就够了。/《了不起的妈妈》
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
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:“为什么别人可以,你不可以?”“你考98,别人考100,你怎么不跟好的比?”
无论是学校的课程,还是兴趣班,东亚中产阶级的家长总会把“赢”的重点放在成绩和排名上。
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激励孩子,让孩子能够接受挫折,这本没有错,但这样“打压式”的激励方式只会带来更负面的影响,轻者厌烦学习、恐惧考试,重则患上抑郁症、躁郁症。
他们不知道的是,比较和唯结果论会让孩子的兴趣缺失,不正确的激励方式也会使孩子的心态从“想赢”变成“害怕”。
当“想赢”的主体错了,父母比孩子更想赢的时候,就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。
很多时候,不甘心的反而是父母。/《小舍得》
迈克尔·普鸣在关于“亚洲教育的得与失”的一场访谈中提到,“东亚这种用考试去评价教育,并将所有的社会成就和考试挂钩的趋势相当具有破坏性。这意味着,孩子们在学校从老师那里所接受的一切教育,其首要目的是让他们在考试中拔尖,这样他们就能在升学的时候快人一步”。
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的东亚中产阶级父母深谙这个道理。
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好胜心,就像蔡美儿在《虎妈战歌》里说的:“父母唯一允许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,是那些他们能赢得奖牌的项目,而且必须是金牌。”
但其实,培养孩子的竞争力,不只是在成绩上,有抱负、不怕冒险,也是目的之一。
《了不起的妈妈》里的静涵虽然生活在美国洛杉矶,但从小受中式精英教育的她也会鸡娃,也一样会担心因为自己导致孩子失败。新加坡的秀玮也是一样。
或许是教育体制的不同,静涵和秀玮“鸡娃”的角度也与综艺里其他的妈妈不一样,她们为孩子选择的是花滑、二胡一类带有一定趣味性的竞争性活动。
受教育环境的影响,在东亚中产的“鸡娃”模式里融合进了欧美的“激娃”思想——一边“虎妈”式的魔鬼训练,一边鼓励、安慰,成为孩子最坚强的后盾,哪怕孩子最终没有获奖。
因为“这些娱乐性质的比赛就像试验场,能够培养在将来更重要的赛事中起更关键作用的技能”。
就像静涵,平时会陪着茉莉进行严苛的训练,但在女儿比赛失利的时候,她会告诉女儿“只有学会了输,才能学会赢。”
正是因为这一场比赛的失利,才让茉莉在未来的一个月努力练习动作和技巧,最终赢得了第二次比赛的亚军。
失败是成功之母。/ 《了不起的妈妈》
竞技性活动,比父母的“打压式”教育更能让孩子练就一颗“大心脏”。
对孩子的鼓励和安慰,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关键,这正是东亚中产家庭教育中所缺失的。
参与竞争性活动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的“赢”,失败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能从中学到什么。
既能拥抱胜利的花束,也能擦干失败的泪水重燃自信,才是欧美精英教育注重竞争性活动的目的,也是东亚的中产父母需要学习的地方。
“让”与“不让”都是“为了你好”
在东亚,确实有很多中产父母也在让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。
因为没有人会拒绝给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,没有人会冒险不让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,尤其是孩子身边的所有同学都在为赢而战的时候。
父母的耳边就会响起“他们都上了,我的孩子也要上”的战斗号角。
区别在于有些活动是家长选择的,有些不是。
听说钢琴可以加分,那就一窝蜂地去学钢琴,哪怕自己的孩子并不喜欢或者并不适合;听说思维训练可以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,顶着疲惫的身躯也要送孩子去。
只因为“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。
窒息四连/《小舍得》
对于竞技性活动的参与与否,众多中产阶级家庭秉承着坚定且谨慎的态度在做选择,绝不仅仅是盲目的跟风、效仿;父母的决策有着明确的动机和渴求,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孩子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机会。
因为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,导致孩子的失败和失望。
但东亚中产父母需要明白的是,帮助孩子做决定,并不等于完全替孩子做决定。
父母利弊权衡下的决定,是为了让孩子走最少的弯路赢得人生,但教不会孩子如何才能自己赢得自己的人生。
就像弗里德曼在结论中说的:“不是所有孩子都注定要‘全面发展’,虽然这些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,但父母也必须倾听孩子的心声。孩子只有在品尝过许多不同的东西后,才能找出他们的最爱。”
相关推荐
X
万有引力书系·万相005
《一激到底: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》
[美] 希拉里·弗里德曼 著 / 董应之 译
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?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?怀着这样的疑问,美国社会学家、教育研究学者希拉里·弗里德曼以国际象棋、舞蹈和足球三个活动为例,综合了来自田野观察、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个方面的数据,对将近100个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学调查。《一激到底》不仅梳理了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历史发展,分析了父母让孩子报名兴趣班、参加竞争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,也揭示了童年竞争文化背后的一套复杂精妙的产业结构。
参考资料:
[1]希拉里·弗里德曼. 一激到底: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. 董应之,译. 广州:广东人民出版社, 2023.
[2]赫伯特·斯宾塞.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. 吕可丁,译. 北京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 2013.
[3] 中国经济新闻网. 国家统计局: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967.3万人,研究生86.2万人. https://www.cet.com.cn/cjpd/jjsj/3331527.shtml.
[4] 迈克尔·普鸣,贝一明. 亚洲教育的得与失. 七年爬藤微信公众号, 转自三联书情.
[5] 了不起的妈妈. 腾讯视频, 2022.